關於中心
首頁 navigate_next 關於中心 navigate_next 子計劃說明
子計劃說明

以「韌性指標」為核心的5個子計劃     

1.地緣風險與全球化

2.政策及市場機制對風險的因應

3.人口與家庭轉型

4.不平等與政府治理

5.民主韌性與公眾溝通 

 

 

 

 

韌性指標(公共事務研究所:王宏文)

本團隊旨在建立台灣韌性中心韌性指標,以因應當代公共治理環境中的多元風險與衝擊。在社會變遷不斷加速的情勢下,韌性治理成為學界與實務界共同關注的議題。為因應此趨勢,本團隊將整合臺灣在環境、民主、社會、經濟面向的跨領域韌性衡量指標,並進行系統性的主客觀測量,統整各子計劃的研究關懷以及國際研究趨勢,以協助政府當局進行策略性的政策規劃與制定,有效緩解、調適並因應可能帶來的重大衝擊,並且提升臺灣的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

 

 

子計劃 1:地緣風險與全球化(政治學系:黃旻華/張登及)

1-1   國際秩序變動與威權韌性的挑戰(政治學系:廖小娟)

1-2   歐盟研究與區域整合的典範效應(國家發展研究所:葉國俊)

1-3   全球化下的臺灣(經濟學系:吳儀玲)

 

美中貿易衝突、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烏俄戰爭等多重國際政治經濟衝擊之下,國際體系權力移轉加速發展, 國際秩序與制度變動劇烈,未來不可預期性提高,對自由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及其「制度韌性」皆構成嚴厲挑戰,同時臺灣高齡化以及少子化下的趨勢難以逆轉,產業、技術與社會挑戰嚴峻。當此之際,在本中心關注之「韌性社會」主軸下,於地緣政治、國際秩序與全球化、區域整合層面應展開以下探索,以同時追求學術卓越與貢獻社會政策和國家戰略之目標。

 

研究重點包括:

針對疫苗分配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各國在危機下展現的政經韌性,並探討高齡化與少子化對相關韌性機制的影響。
了解全球化下各國政府對商品、資本、勞力、服務的跨境流動祭出不同型態與程度的貿易管制措施之下,對臺灣產業及勞動市場的影響。
歐盟機制設計迴避了主權問題,引發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統合失誤,疑歐派興起;探討制度韌性為何在此失靈、臺灣如何做為借鑑。
由西方理論和東方歷史觀點並進,梳理印太區域國際秩序的脈絡與動態,讓臺灣具備在地緣政治變動中的韌性。
分析並掌握中國維持威權體制韌性的策略,提高臺灣應對地緣風險變化所需的敏感度和準確度。
 

 

子計劃 2:政策及市場機制對風險的因應(經濟學系:王道一)

2-1   公衛危機與環境衝擊下市場機制之調整與因應(經濟學系:謝志昇)

2-2   韌性的分析與檢驗-實驗與理論(經濟學系:陳儀)

2-3   淨零轉型路徑之政策、制度比較與實踐(國家發展研究所:林竣達、周桂田)

 

如同世界各地的其他國家,臺灣正面臨了許多來自國內外的變動與衝擊。從金融危機、COVID-19疫情、氣候變遷到民主治理危機,對市場經濟均造成重大衝擊。全球金融危機顯示了跨國系統性風險的影響,也引起學界對貨幣金融等政策韌性的討論;疫情不僅改變許多產業中原本實體面對面的經濟行為,也對勞動、教育、醫療市場帶來巨大衝擊;而在意識到氣候變遷問題愈發嚴重之下,消費者對於環境意識愈發提高,廠商亦因此需要進行資源的重新配置,而如何減低災害衝擊並恢復經濟力,也是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因此,如何指認與分析當前制度結構的風險與脆弱環節,在市場效率及韌性之間保持平衡,建構具有韌性的政策與產業結構以回應上述各種挑戰,是本子計劃希望達成的目標。

 

本子計劃第一個課題在針對氣候變遷與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相關研究。首先,我們將使用空間計量模型探討各國平均氣溫的變化對自身經濟成長趨緩的影響及對其他國家的連鎖效應,以及已開發國家是否透過跨國直接投資將溫室氣體和空氣汙染排放(產業)轉移到開發中國家。此研究結果可幫助國際社會了解各國在進行減碳計畫時對他國產生的外部效果。同時我們擬探討在外在環境變遷如疫情與環境變遷之下,產業內消費如何改變其選擇與產業內廠商如何改變其間競爭行為。

 

鉅變時代下的經濟韌性取決於充分理解人類偏好、堅實經濟理論基礎與穩健的政策制定,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實證資料。因此本計劃第二個課題目標在實驗室的控制環境與經濟現場的變動環境中測量人們的偏好、檢驗理論預測並評估政策效果。我們計畫測量人們對民主的偏好,以及面對策略性行為的社會認知能力。為推動提高社會韌性的政策,我們也計畫進行像是巴夫洛夫恐懼制約與消除的實驗,並測量心理生理反應,據以研究恐懼的本質與心理學基礎。我們也計畫同時在實驗室與現場檢驗賽局理論對策略性溝通、最小唯一者勝等各種賽局的預測能力。蒐集足夠證據以後,我們會發展新的理論,不管是傳統理性模型還是行為賽局論,用來解釋人們在產業組織與機制設計上的行為、據以作出政策建議,並能使用現場實驗來檢驗其政策效果。

本計畫第三個課題在分析多元行為者對制度及政策路徑的偏好及實踐。首先基於網絡治理的分析框架,透過過程追蹤及訪談的方式,了解臺灣各級政府、專家,以及非政府組織對碳定價制度及政策路徑的偏好及實踐,並探討國際因素及既有體制的路徑依賴發揮的作用。同時透過問卷了解臺灣企業及民眾對碳定價政策組合的接受度,再透過跨國比較的方式,反思臺灣碳定價制度及政策路徑的特徵、限制及可能性,分析未來產業與勞動市場的變動並以為因應,以建構一個具有環境韌性的社會。

 

 

子計劃3:人口與家庭轉型(社會學系:藍佩嘉)

3-1   跨國遷移的邊界政治與族群關係(社會學系:藍佩嘉)

3-2   多元家庭與人口轉型的挑戰(社會學系:吳嘉苓)

3-3   數位時代下高齡社會的挑戰(國家發展研究所:施世駿)

3-4   包容性發展與政策創新(社會工作學系:古允文)

 

臺灣的人口、家庭與勞動市場在過去二十年間產生結構性的巨變,不僅面臨多元家庭、移民社會等新興挑戰,人口結構亦呈現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象。為了強化社會韌性,本計劃將發展四個面向來研究人口與家庭轉型的過程與效應,從全球化與亞洲社會比較的視野,回應巨變時代下的臺灣社會轉型,亦重視政策建言與方案實踐,擴大對於國際學術社群及公民社會的影響。

 

研究重點包括:

跨國遷徙的邊界政治與族群關係:研究多樣化的跨國遷移路徑對臺灣社會人口結構、家庭型態、勞動力市場、族群關係與文化地景的影響,提出分析與建言,建立韌性社會基石。
多元家庭與人口轉型的挑戰:分析完整的家庭與人口圖像,廣納包括少子化、延遲生育、自選家庭、獨居、長期照護等等現象。提出創新的分析角度,包括納入性別平權、階級正義、族群共融以及環境生態永續觀點的家庭研究與人口學知識。
數位時代下高齡社會的挑戰:從數位科技的角度切入,透過新型態福利國家的視角,探討數位科技作為高齡社會問題的契機及危機,提出法律與社會政策面的分析及建議。
包容性積極勞動力市場:以包容性發展與政策創新為理念,分析臺灣貧窮與社會排除的現象與趨勢,盤點國際組織的政策創新於臺灣推動的可能性。
 

 

子計劃 4:不平等與政府治理(社會工作學系:吳慧菁、沈瓊桃)

4-1   司法正義與行為健康(社會工作學系:吳慧菁)

4-2   所得不平等(經濟學系:廖珮如)

4-3   臺灣永續治理與良善政府研究(政治學系:郭乃菱)

 

各國為因應疫情及伴隨的挑戰,提出政策進行風險管理,過程中社會經濟運作與人民身心健康權益嚴重受到衝擊,不平等現象(如:生命權、生存權、政治權利與平等自由) 可能因此加劇,更凸顯弱勢族群承受的風險。本計畫奠基於對既定社會脆弱性概念之上,由經濟、社會、心理、政治、法律和文化面向, 檢視不平等機制的成因及對個人、系統以及社會制度整體的影響。同時,社會復原力強調忍耐、吸收、因應和適應各種環境及社會威脅的能力與量能;本計劃擬發展多層次的社會復原力架構,將焦點由脆弱性轉移至復原力,強調不同社會層面運作的交互作用。換言之,運用多層次,多面向的方法,來調查和研究不平等和社會復原力,藉以建構有韌性的社會環境。

 

研究重點包括:

延續先前標竿計劃成功推動的「法務社會工作」線上課程及團隊研究,繼續透過以下三個方向進行:推動司法社會工作教育專業認證;培養知法賦能(empowerment)社會工作者;促成結合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與心理等的跨域專業合作。
探討 COVID-19 疫情是否惡化所得及消費不均度;居家工作對男女是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是否能為女性開創更多的工作機會,甚至成為逆轉少子化的契機。
探討疫情衝擊下,不同規模的公司受到的借貸衝擊是否不同,及公司的因應之道。
在「循證取向」(evidence-based approach)的治理模式基礎下,聚焦於「永續治理」及「良善政府」兩大主軸進行諸多面向的研究。
提出我國政府在永續發展政策設計及決策制度建立(包括人力、財力、法規等)的可行模型,以強化臺灣政府及社會之韌性、創造中央政府與城市、地方政府之間的新的協力治理關係。
 

 

子計劃 5:民主韌性與公眾溝通(新聞研究所:洪貞玲、政治學系:張佑宗)

5-1   分裂社會的公民團結(社會學系:何明修)

5-2   全球化下臺灣的民主韌性與危機(政治學系:張佑宗)

5-3   假訊息與社會因應(新聞研究所:謝吉隆)

 

本計劃探討資訊傳播與民主永續、社會整合之間的關係。「民主韌性」的意義在於保持國家社會民主機制不受破壞,其中公眾溝通的正確性與透明度至關重要。此處的溝通,包含人際溝通與數位溝通,而在當代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盛行之際, 跨越國界的數位資訊傳遞尤其受到重視,虛假訊息影響社會形構甚鉅;本計劃即探討相關議題。

 

研究重點包括:

探討全球經濟自由化造成的分配不均,對臺灣民主的影響;假新聞、民粹主義與情感極化對臺灣民主的衝擊;中國崛起(霸權)對臺灣民主運作的影響;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臺灣社會主流的民主價值與理念,面臨何種轉型。
探討社會的對立與分裂,是否能透過民主而開放的程序獲得消解,避免危害了公民團結,導致無法共同對抗外來威脅。我們將檢視社會運動的激化、宗教信仰的衝突、低碳利益的爭奪、與審議式民主的缺陷在這些問題中扮演的角色。
從大數據的視野,就線上社群與新聞來觀測個人、政府、媒體、或跨國的訊息操弄如何挑戰臺灣社會的民主韌性,進而探究在大數據與數位媒體的環境下,數位政府利用網路進行政策溝通時所應具有的責任、媒體在追求收益過程所應有的基本新聞倫理、和民眾應有的數位韌性。